守護有限資源  促進無限循環

如何跨越“水質合格率”與“實際獲得感”的鴻溝?

6
發表時間:2025-06-18 08:53


近年來,我國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,水質合格率逐年提升,許多地區的飲用水、地表水等指標已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。然而,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,盡管水質數據“達標”,部分居民卻對用水體驗仍有不滿,甚至質疑數據的真實性。這種“水質合格率”與“實際獲得感”之間的鴻溝,折射出環境治理中的深層矛盾,也呼喚更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更人性化的治理邏輯。

一、數據達標≠體驗達標:鴻溝從何而來?

水質合格率的統計基于實驗室檢測,聚焦于重金屬、微生物、化學需氧量等客觀指標。但居民的“獲得感”卻源于主觀感受:自來水是否泛黃有異味?燒水后是否有水垢?洗澡時皮膚是否干澀?這些日常體驗往往與管道老化、二次供水污染、區域性地質特征等因素相關,而這些“隱性污染”未必體現在標準檢測中。例如,北方某市水質檢測達標率超95%,但居民仍投訴“水硬”,實則是地下水鈣鎂離子含量過高導致的區域性特征。

二、破局之道:從“單一指標”到“多維感知”

跨越鴻溝的關鍵,在于構建“客觀數據+主觀體驗”的雙重評價體系。一方面,需細化檢測維度,將管道末梢水、二次供水點納入常規監測,增加感官指標(如色度、口感)的日常抽檢;另一方面,建立居民反饋機制,通過社區問卷、線上平臺收集用水體驗,將“吐槽”轉化為治理線索。浙江某地試點“水質體驗官”制度,邀請居民參與采樣監督,使檢測結果與生活場景直接關聯,顯著提升了公眾信任度。

三、治理升級:從“末端達標”到“全鏈條優化”

解決獲得感問題,更要從系統工程入手。老舊小區管網改造應納入民生工程重點,避免“合格水”因管道銹蝕二次污染;推廣分質供水,在工業區與居民區實施差異化水源分配;針對區域性水質問題(如高氟水、苦咸水),需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針對性處理,而非簡單依賴“合格率”掩蓋差異。深圳通過“自來水直飲”工程,從水源到龍頭全程管控,將合格率轉化為切實的民生福利,成為破解鴻溝的典型案例。

結語

水質治理的終極目標不是實驗室里的數據,而是百姓水龍頭里的安心。當“合格率”不再停留于報表,而是成為可感知、可參與的民生工程,“數據與體驗”的割裂終將被彌合。這既需要技術的精細化,更呼喚治理的溫度——畢竟,最好的環保成績單,永遠寫在居民擰開水龍頭時的笑容里。


推薦文章

推薦文章

副標題

聯系電話:0310-8275478     聯系郵箱:gdkj_hebei@163.com   
聯系地址: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機場路國際陸港三號樓8層  
網址:www.lsl1333.com   網站備案許可證號:冀ICP備16027114號  
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